作者及本书大事年表

1761年

3月8日,扬·波托茨基生于波多利亚[1]的皮基夫[2]城堡,父亲约瑟夫·波托茨基,母亲安娜·特蕾莎·波托茨基(出嫁前原姓奥索林斯卡)。受法语教育(母亲拒绝说波兰语)。

1762年

弟弟谢韦林出世。

1767年

妹妹安娜—玛丽出世。

1772年

波兰第一次被瓜分。

1774-1778年

先后在洛桑和日内瓦求学。

1778年

赴维也纳(他父亲同时也是奥地利国民);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期间,以骑兵少尉身份加入奥地利军队。

1778-1779年

先后游历意大利、西西里[3]、突尼斯、马耳他。成为马耳他骑士团骑士,参加了对北非巴巴利地区的远征。

1781年

或在西班牙居住过一段时间。

1783年

作为一支考古远征队成员赴匈牙利、塞尔维亚[4]。对斯拉夫世界开始产生研究的兴趣。

1784年

5-6月间:游君士坦丁堡。

初次尝试文学创作。

8-9月访埃及。他用二十封信向母亲讲述了此次旅行,信中的内容构成了他首部著作——出版于1788年的《土耳其和埃及游记》(Voyage en Turquie et en Egypte)——的主要素材。

从亚历山大港出发,于10月13日抵威尼斯。在佛罗伦萨附近的韦莱特里观赏到科普特人[5]的手稿,并参观了属波吉亚家族[6]所有的考古博物馆。

1785年

于年初返回波兰。4月29日,与时年十七岁的朱莉娅·特蕾莎·卢博米尔斯卡结婚。她的父亲是斯坦尼斯瓦夫二世[7]的元帅,母亲伊莎贝拉(出嫁前原姓曹尔托里斯卡)。赴巴黎。或与科学界建立了广泛联系。与菲利波·马齐[8]、西庇阿·皮亚托利神父[9]过从甚密。

1786年

3月4日,长子阿尔弗莱德出世。秋天,游意大利。或游英国。

1787年

7月,与妻子和母亲一起赴比利时疗养地斯帕,在这里与德·让利斯夫人[10]结识,两人建立了持续的书信交往。

9-10月间,荷兰发生反对联省共和国执政威廉五世的起义,波托茨基在起义期间游荷兰,“想看一看内战的场面”。

1788年

5月21日,次子亚瑟出世。经维也纳回华沙,受到波兰国王的盛情接待。波兰受其邻国觊觎,波托茨基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对普鲁士的敌视态度。他拿出自己年收入的五分之一,用于波兰更新武器装备,8月16日,当选波兹南[11]的议员,进入波兰国会,积极倡导独立自由的政治主张。9月,开设一家“自由印厂”,计划在这里出版“任何可能被其他印厂拒印的政治文字”(在这头一年里,印刷出版了六十七份政治宣传册);11月,创办《V城先生[12]的国会周报》,这份报纸一直发行到1792年。出版《土耳其和埃及游记》。11-12月:腓特烈·威廉二世[13]鼓励波兰抵抗俄国的野心计划。

1789年

出版《土耳其和埃及游记》的第二版,增补了《荷兰游记》(Voyage en Hollande);出版《论世界史及对萨尔马提亚[14]史的研究》(Essay sur l'Histoire universelle et Recherches sur celle de la Sarmatie)(第一、第二册)。11月4日,波托茨基在华沙开办了一家政治俱乐部,这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阅览室”(阅览室内配有各类报刊和宣传册)。在姨姐夫伊格纳西·波托茨基的影响下,开始转变为亲普鲁士派。8月,游柏林,受到腓特烈·威廉二世的接待,结识了普鲁士前任国王腓特烈大帝的弟弟海因里希亲王。

1790年

欠银行家彼得·特波罗夫八万荷兰盾,欠菲利波·马齐六千西昆,因获得一笔遗产解困。

5月,与让—皮埃尔·弗朗索瓦·布朗夏尔[15]同乘热气球飞越华沙上空。

出版《论关于自由的警句》(Essay d'Aphorismes sur la Liberté),及《论世界史及对萨尔马提亚史的研究》的第三、四册。

8月末,离开华沙赴法国,10月抵法。波兰国王听说波托茨基与雅各宾派过从甚密,担心他加入法国国籍,为法国国民制宪议会效力,于是写信给菲利波·马齐,请他对波托茨基的行动严加注意(在这封信中,他称波托茨基为“我们的头号雅士”)。

1791年

与瑞典驻法国大使斯特尔·荷尔斯泰因男爵会谈,建议未来由古斯塔夫三世[16]继任波兰国王。

2月,启程赴西班牙,并在西班牙居住三个月,后赴摩洛哥。9月初返加的斯,经里斯本、伦敦,于11月抵巴黎。5月3日,波兰制订了一部自由主义的宪法,这是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部成文的国家宪法。

1792年

1月,波托茨基横穿德国,抵华沙。他重新对波兰政局产生兴趣。弟弟谢韦林希望未来由俄国亲王康斯坦丁大公[17]继任波兰国王。时任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加入了塔戈维查联盟,这是一个由波兰亲俄派权贵组成的联盟,试图促成俄国的军事干涉。波托茨基警告国王,波兰有被其三个邻国瓜分的危险。

俄军入侵波兰,5月5日,波托茨基在国会递交了一份全民征兵的提案,并作为志愿兵参加了由扎别罗将军[18]指挥的立陶宛军队。

日林齐战役(6月18日)、杜边卡战役(7月17日)[19]中,俄军获胜。

7月24日,波托茨基回到华沙,宣布退出政坛,并表示从此将全心投入学术研究。

出版《论世界史及对萨尔马提亚史的研究》第五、六册,出版《摩洛哥帝国之旅》(Voyage dans l'Empire du Maroc),以及续篇《东方故事之哈菲兹的旅行》(Voyage de Hafez,récit oriental)(一部根据真实经历改编的谈波兰及其国际关系的小说)。

1793年

波兰第二次被瓜分。

波兰国会解散后,波托茨基全心投入历史研究。5月,出版《呈现斯拉夫各民族历史的编年史、回忆录及研究文献》(Chroniques,Mémoires et Recherches pour servir à l'Histoire de tous les Peuples slaves),后又出版《滑稽表演集》(Recueil de Parades)。

计划赴乌克兰,但最终赴德国并在德国一直生活到1796年。

1794年

在汉堡小住,其间常与克洛卜施托克[20]见面,后赴丹麦。

4月20日,在莱茵斯贝格城堡海因里希亲王宫前,组织表演其剧目《安达卢西亚的吉普赛人》(Les Bohémiens d'Andalousie)。剧本于当年出版。

5月,柯斯丘什科[21]发动英雄起义。

6月,波托茨基在卡罗维瓦利[22]与其堂兄斯坦尼斯瓦夫·科斯卡·波托茨基[23]会面。

8月26日,妻子朱莉娅·特蕾莎·卢博米尔斯卡在克拉科夫因肺痨去世。

8-9月:在加利西亚地区[24]旅行,此行促成他写就《在下萨克森几地之旅》(Voyage dans quelques parties de la Basse-Saxe)一书(1795年出版)。

1795年

10月24日:波兰第三次被瓜分。

1796年

波托茨基在布伦瑞克[25]出版《斯基泰[26]、萨尔马提亚和斯拉夫人的历史地理知识节录》(Fragments historiques et géographiques sur la Scythie,la Sarmatie et les Slaves)。

赴维也纳,与生活在那里的父母、岳母团聚,在维也纳出版《再游黑海回忆录》(Mémoire sur un nouveau Périple du Pont-Euxin)。岳母负责他两个儿子的教育。

最后一次回到华沙,向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27]表达祝福。

1797年

4月,赴莫斯科参加沙皇保罗一世的加冕典礼。

5月,启程赴高加索[根据这次旅行写成《阿斯特拉罕[28]和高加索的草原之旅》(Voyage dans les steps d'Astrakhan et du Caucase)一书,1829年,波托茨基的学生尤利乌斯·冯·克拉普罗特[29]为其出版该书]。

开始撰写《萨拉戈萨手稿》。

1798年

4月,赴克里米亚;后返波多利亚,过起隐居生活。

1799年

4月10日,波托茨基娶康斯坦莎·波托茨卡为第二任妻子,她是扬·波托茨基的暴发户表亲斯坦尼斯瓦夫·菲尼克斯·波托茨基的女儿。波托茨基得到了一百万兹罗提[30]的嫁妆(1808至1809年间因婚变返还了一部分)。

1800年

5月18日,长女伊莱娜出世。

1800-1802年

创作《俄罗斯各民族远古史》(Histoire primitive des Peuples de Russie),这部作品集中了他二十年来对斯拉夫世界的研究成果,于1802年出版。

1801年

三子安德烈·贝尔纳出世;波托茨基亲力亲为,为这个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心血。

1802年

4月,与家人一起赴彼得堡,并在这里出版了《俄罗斯各民族远古史》一书。

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任命为私人顾问。开始对古希腊、罗马文化感兴趣。

12月14日,波托茨基的父亲在维也纳去世。

1803年

1月初,波托茨基和家人一起赴维也纳,他在这里一直生活到9 月。

此后启程赴意大利,在佛罗伦萨出版了《曼涅托[31]〈埃及史〉第二卷中的王朝》(Dynasties du second Livre de Manethon)。

拟和家人一起游罗马和那不勒斯,但由于经济上出现状况,他被迫从威尼斯返维也纳,家人继续旅行。

1804年

在彼得堡以校样形式印刷了《萨拉戈萨手稿》第一天至第十天的内容。

波托茨基给俄国大臣、他第一位妻子的表亲亚当·恰尔托雷斯基[32]写了几封信,并寄去几篇文章,倡导一种在俄国领导下的理想化的泛斯拉夫主义。

在维也纳创作出版《赫尔松省[33]的古代史》(Histoire ancienne du Gouvernement de Cherson)。

12月,被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任命为外交部亚洲司官员。

1805年

小女儿特蕾莎出世。

2至3月间,以校样形式印刷了《萨拉戈萨手稿》第十一天至第十三天的内容。

编写了一份《亚洲关系概论》(Précis des Relations asiatiques)的报告,经修改后,报告易名为“亚洲体系”(Système Asiatique)。

著作出版密集期:《曼涅托〈埃及史〉第一、二卷中的年代》(Chronologie des deux premiers Livres de Manethon),《波多利亚省的古代史》(Histoire Ancienne du Gouvernement de Podolie),《沃里尼亚省[34]的古代史》(Histoire Ancienne du Gouvernement de Wolhynie),《俄国欧洲部分的考古地图》(Atlas archéologique de la Russie européenne)。

7月,波托茨基作为学术负责人,参加了一个由两百四十名成员组成的旨在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的使节团,但行动最终半途而废,主要原因是远征队队长戈洛夫金亲王在礼节上的态度问题[35]。

1806年

1月29日,波托茨基人虽然还在蒙古,但被接纳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7月初,波托茨基抵彼得堡,编写了一份《中国远行报告》(Mémoire sur l'Expédition de Chine),呈交给恰尔托雷斯基。

11月,波托茨基将他的《亚洲体系》呈交给恰尔托雷斯基,报告阐述了用文化和商业方式征服亚洲的方案,并力主占领阿富汗,打开通向印度的大门。这份报告也引起法国政府的兴趣。

俄军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惨败后,恰尔托雷斯基失宠,被布德伯格取代,布德伯格对《亚洲体系》这份报告并不认同。

1807年

布德伯格让波托茨基创办一份用法语编写的《北方报》(Journal du Nord),旨在向国际读者介绍俄国政治,这是一份没有报酬的工作。

《提尔西特和约》[36]签署后,眼看布德伯格将和恰尔托雷斯基一样遭废黜,同时又因经济问题无法在彼得堡维持上流社会的生活,波托茨基决定彻底告别政坛,于11月30日辞职。年末,回到波多利亚。

临行前,他将一份手稿交给法国大使馆一位叫加布里埃尔—艾德蒙·卢梭·德·圣艾尼安的官员,手稿为《萨拉戈萨手稿》前二十二天的内容。

1808年

波托茨基与妻子康斯坦莎分手,但继续在迪米多夫卡他妻子的领地里生活。此时的他受病痛折磨(他患上了脚痛风),负债累累。

4月15日,与妻子签署了一份财产分割协议。

出版《对以“古代编年史”为名的埃及史残章的批评式研究》[37](Examen critique du Fragment égyptien,connu sous le nom d'Ancienne Chronique)。

1809年

2月1日,波托茨基与妻子正式宣布离婚(波托茨基需要返还一部分嫁妆)。从这一天开始,他离开原居住地,先后赴图利钦、伊瓦诺,当年冬天赴克列梅涅茨[38]。

弗里德里希·阿德隆[39]在莱比锡以“莫雷纳山脉冒险记”(Abenteuer in der Sierra Morena)之名出版了《萨拉戈萨手稿》开篇的德译本。

1810年

波托茨基赴彼得堡,再版《俄国欧洲部分的考古地图》,出版《研究古奥运会之前时代的年代学原则》(Principes de Chronologie,pour les temps antérieurs aux Olympiades),克列梅涅茨学界对这部作品反响冷淡,这或许导致他的意志进一步消沉。

约瑟夫·德·麦斯特尔[40]写给他两封《就〈圣经〉年代问题致扬·波托茨基伯爵的信》,信中充满对他的指责。

1811年

3-5月间,经维尔纽斯、比亚韦斯托克[41]返波多利亚。或在当年游巴黎或西班牙,但无明证。

1813年

在克列梅涅茨出版《研究古奥运会之前时代的年代学原则》第二版的第一册。

在巴黎出版《阿瓦多罗》(Avadoro)。

11月,波托茨基在乌拉季夫卡[42]迎接他从俄军战俘营归来的长子。他的长子、次子之前均加入华沙公国的拿破仑军队。

1814年

在巴黎出版《阿方索·范·沃登生命中的十天》(Dix Journées de la Vie d'Alphonse Van Worden),在克列梅涅茨出版《研究古奥运会之前时代的年代学原则》第二版的第二、第三册。这部作品因未得到审查机关明确许可,有被查封的危险。波托茨基上诉后,拉苏莫夫斯基[43]部长下令取消查封。

7月3日,长子阿尔弗莱德与约瑟芬·曹尔托里斯卡结婚。这桩婚事让波托茨基重新振作起来,也改善了他和岳母伊莎贝拉·卢博米尔斯卡之间的关系,他的岳母一直承担着他长子、次子的生活费用。

1815年

为特姆贝基[44]的诗集《索菲约夫卡》(Sofijowk)写序,诗集的法文译本在维也纳出版,当时正值维也纳会议[45]期间。出版《斯坦尼斯瓦夫·波托茨基传》(Vie de Stanislas Potocki),该书写成于1811年。

出版《研究古奥运会之前时代的年代学原则》的第四、第五、第六册。

在家产散尽、身体多病的情况下,波托茨基于12月11日在乌拉季夫卡自杀身亡。据肖洛维耶夫斯基(S.Cholowiewski)的描述,他花了几个月时间,从一只茶壶盖上取材,磨制出一枚子弹,然后将子弹装入枪膛自杀。据另一个版本的说法,他自杀用的子弹可能是一枚经神父祈福过的银弹。12月20日,遗体在皮基夫安葬(另据最新研究,波托茨基有可能是于11月20日去世、12月2日安葬的)。

1822年

夏尔·诺迪埃[46]在没有署原作者姓名的情况下,把“蒂博·德·拉雅基埃尔的故事”(参见第十天的内容)移植到他的《地狱风情》(Infernaliana)一书中。

1829年

尤利乌斯·冯·克拉普罗特在巴黎出版《阿斯特拉罕和高加索的草原之旅,及这些地区早期居民的远古史》(Voyage dans les steps d'Astrakhan et du Caucase. Histoire primitive des Peuples qui ont habité anciennement ces contrées)、《再游黑海回忆录》。

1832年

普希金根据不完整的《萨拉戈萨手稿》的开篇内容[47],创作了一个俄语版本,即诗作《阿方索》(Alphonse)。

1834年

库尔尚伯爵(即莫里斯·库赞)[48]出版了一本所谓的《克雷基侯爵夫人回忆录》(Souvenirs de la Marquise de Créquy),书中以“地上的天堂”为题,讲述了一段“卡廖斯特罗手稿残章”的故事,内容剽窃了“朱利奥·罗马蒂和萨莱诺山公主的故事”(参见第十二、第十三天的内容)。

1841年

“库尔尚伯爵”在《新闻报》(La Presse)上发表作品《夺命谷》(Le Val funeste),内容抄袭了《阿方索·范·沃登生命中的十天》的开篇,《国民报》(Le National)揭露了这次抄袭,双方为此打起官司,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

1842年

《阿方索·范·沃登生命中的十天》在巴黎重印。

1847年

埃德蒙·霍耶茨基[49]在莱比锡出版《萨拉戈萨手稿》的波兰语译本。

1855年

华盛顿·欧文[50]出版《沃尔夫特栖息地》(Wolfert's Roost and other stories)一书,书中有一段“马耳他骑士团大区领主”的故事,但没有指明出处(参见第五十三天的内容)。

1862年

霍耶茨基的译本在布鲁塞尔重版。

1917年

霍耶茨基的译本在华沙重版(收入“缪斯丛书”)。

霍耶茨基的译本在华沙重版[出版者马里安·托波罗夫斯基(Marian Toporowski)],有少量改动和删节。

1956年

经莱谢克·库库尔斯基(Leszek Kukulski)编校(除霍耶茨基的译本外,还对照了S版本和K版本的手稿[51]),新的波兰语版本在华沙出版。

1958年

经罗杰·卡依瓦[52]编校,非全本的《萨拉戈萨手稿》重版(约占全书四分之一)。

1964年

沃伊切赫·哈斯[53]将《萨拉戈萨手稿》搬上大屏幕。

1968年

莱谢克·库库尔斯基的《萨拉戈萨手稿》波兰语版本经重新编校后重版。

1972年

罗杰·卡依瓦编校的版本以“阿维拉女公爵”(La duchesse d'Avila)的书名重印。

1973年

法国电视广播公司(ORTF)在其所属频道播放菲利普·杜克莱斯特(Philippe Ducrest)导演的四集电视剧《阿维拉女公爵》。

1980年

经达尼埃尔·博瓦(Daniel Beauvois)编校,《阿斯特拉罕和高加索的草原之旅》(两卷)重版。

1987年

多米尼克·特里埃尔(Dominique Triaire)整理、评注的波托茨基的《政治文集》(Ecrits politiques)出版。

1989年

《萨拉戈萨手稿》第一个全本出版。

多米尼克·特里埃尔编校的《滑稽表演集及安达卢西亚的吉普赛人》重版。

* * *

[1] 译注:波多利亚是东欧的一个历史地区,包括现乌克兰中西部、西南部及摩尔多瓦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历史上先后属多个国家,1672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1699年重回波兰立陶宛联邦,1793年在波兰第二次被瓜分时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个省。

[2] 译注:现乌克兰南部文尼察州村落。

[3] 译注:当时的西西里王国尚未并入意大利。

[4] 译注:当时塞尔维亚属奥斯曼帝国统治。

[5] 译注:科普特人指古埃及信仰基督教的民族。

[6] 译注:波吉亚家族是15和16世纪影响整个欧洲的西班牙裔意大利贵族家族,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仅次于美第奇家族的意大利著名家族。

[7] 译注:斯坦尼斯瓦夫二世(1732-1798),波兰立陶宛联邦末代国王与大公(1764-1795)。

[8] 译注:菲利波·马齐(Filippo Mazzei,1730-1816),意大利医生、哲学家、思想家、学者。

[9] 译注:西庇阿·皮亚托利(Scipione Piattoli,1749-1809),意大利天主教士、教育家、作家、政治活动家,是波兰启蒙运动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10] 译注:斯特法妮·菲利西泰·德·让利斯(Stéphanie Félicité de Genlis,1746-1830),法国女文学家。

[11] 译注:在第二次瓜分波兰时,波兹南被划归普鲁士。

[12] 译注:V城当指华沙。

[13] 译注:腓特烈·威廉二世(1744-1797),普鲁士国王(1786-1797)。

[14] 译注:萨尔马提亚人是位于黑海以北的伊朗人部落联盟。自15世纪起,波兰人开始将自己的起源与萨尔马提亚人联系在一起,16-19世纪,萨尔马提亚主义成为在波兰贵族中占领统治地位的生活方式、文化和思想。萨尔马提亚主义赞颂波兰军队过去的胜利,倡导波兰贵族维持这种传统。

[15] 译注:让—皮埃尔·弗朗索瓦·布朗夏尔(Jean-Pierre François Blanchard,1753-1809),法国航空家,曾驾热气球于1785年第一次飞越拉芒什海峡。

[16] 译注:古斯塔夫三世(1746-1792),瑞典国王,他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的外甥,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表哥。1792年被瑞典贵族刺杀身亡。

[17] 译注:康斯坦丁·巴甫洛维奇大公(1779-1831),沙皇保罗一世的第二个儿子,俄属波兰的实际统治者(1815-1830)。

[18] 译注:米哈尔·扎别罗(Michal Zabiello,1760-1815),立陶宛大公国将军。

[19] 译注:日林齐(Zielince),现乌克兰城镇;杜边卡(Dubienka),现波兰卢布林省城镇。

[20] 译注:克洛卜施托克(Klopstock,1724-1803),德国诗人。崇尚浪漫主义,对歌德和狂飙突进运动影响甚大。

[21] 译注:柯斯丘什科(Kosciusko,1746-1817),波兰军队领导人,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美国的民族英雄,领导了反抗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科希丘什科起义。在领导1794年起义之前,他作为大陆军上校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

[22] 译注:现捷克西部城市。

[23] 译注:斯坦尼斯瓦夫·科斯卡·波托茨基(Stanislaw Kostka Potocki,1755-1821),波兰贵族、政治家、作家,是波兰启蒙运动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人物之一。

[24] 译注:加利西亚为中欧历史地名,现属乌克兰和波兰。波兰第一次被瓜分后成为普鲁士王国的一个省份。

[25] 译注:现德国下萨克森州城市。

[26] 译注:斯基泰人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位于中亚和南俄草原上的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游牧民族,曾建立斯基泰王朝。

[27] 译注:即前文所说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

[28] 译注:历史上伏尔加河的一个汗国,1556年归属俄罗斯。都城为今俄罗斯城市阿斯特拉罕。

[29] 译注:尤利乌斯·冯·克拉普罗特(Julius Von Klaproth,1783-1835),德国东方学家。

[30] 译注:波兰货币单位。

[31] 译注:曼涅托(活动时期为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古埃及祭司和历史学家,用希腊语著《埃及史》一书(三卷)。

[32] 译注:亚当·恰尔托雷斯基(Adam Czartoryski,1770-1861),波兰贵族、政治家、作家。曾任俄罗斯帝国总理大臣、外交部部长,1831年任波兰临时政府首脑。

[33] 译注:赫尔松省是俄罗斯帝国的一个省,1803年建省,现属乌克兰。

[34] 译注:现乌克兰西部的一个历史地区,当时俄罗斯帝国的一个省。

[35] 译注:戈洛夫金亲王(Prince Golovkine,1762-1846),俄罗斯帝国外交家,曾任驻斯图加特和维也纳大使。1805年率团远赴中国,到达乌尔格(现乌兰巴托)后,当地官员在寒冷的天气里请他们露天吃饭,并让他们对摆着烛台的桌子磕头。戈洛夫金亲王表示拒绝,远征队无功而返。

[36] 译注:《提尔西特和约》是拿破仑法国与第四次反法同盟战败国俄国和普鲁士在1807年7月7日和9日签订的和约。

[37] 译注:在当时的法文版曼涅托《埃及史》一书中,附有以“古代编年史”为名的一些残章,有人认为这些残章也是曼涅托所写,也有人认为其出自曼涅托之前的作者之手。

[38] 译注:三地均为现乌克兰城市。

[39] 译注:弗里德里希·阿德隆(Friedrich Adelung,1768-1843),德国语文学家、博学家,后成为俄罗斯帝国国民。

[40] 译注:约瑟夫·德·麦斯特尔(Joseph de Maistre,1753-1821),萨丁尼亚王国政治家、哲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41] 译注:维尔纽斯是现立陶宛首都,比亚韦斯托克现为波兰东北部城市,位于白俄罗斯边境附近。

[42] 译注:现乌克兰南部文尼察州村落。

[43] 译注:拉苏莫夫斯基(Razoumovski,1748-1822),俄国政治家,1810-1816年间任俄国国民教育部部长。

[44] 译注:斯坦尼斯瓦夫·特姆贝基(Stanislaw Trembecki,1739-1812),波兰启蒙运动诗人。

[45] 译注:维也纳会议是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外交会议,目的在于解决由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导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保证欧洲的长久和平。

[46] 译注:夏尔·诺迪埃(Charles Nodier,1780-1844),法国作家。

[47] 译注:普希金看过巴黎出版的《阿瓦多罗》《阿方索·范·沃登生命中的十天》这两本书后,曾尝试寻找剩余部分的书稿,未能成功。

[48] 译注:莫里斯·库赞,库尔尚伯爵(Maurice Cousin,comte de Courchamps,约1777-1859),法国作家。

[49] 译注:埃德蒙·霍耶茨基(Edmund Chojecki,1822-1899),波兰记者、作家、诗人。

[50] 译注: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vring,1783-1859),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号称美国文学之父。

[51] 译注:参见“原版第三版编者序”。

[52] 译注:罗杰·卡依瓦(Roger Caillois,1913-1978),法国作家、社会学家、文学批评家。

[53] 译注:沃伊切赫·哈斯(Wojciech Has,1925-2000),波兰导演。

>